【文字解读】砥砺奋进筑根基 锚定先行再出发
2022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勇毅前行、克难求成,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先行区建设全面起势,交出一份难能可贵、来之不易的年终答卷。
一、顶压前行、难中求成,回稳向好态势巩固
面对“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风险挑战,全省上下牢牢把握稳增长这个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国家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爬坡过坎、披荆斩棘,绘出一条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曲线。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全年全省生产总值53734.92亿元,居全国第7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86.7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1240.61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27507.59亿元,增长2.7%。经济增长承压固稳。经过前两年蓄力复苏,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回归疫前正常水平,同比增长6.7%;上半年顶住省外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实现4.5%的增长;前三季度回升至4.7%,全年增长4.3%,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全国领先。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年全省工业、投资、社零额、进出口分别增长7.0%、15.0%、2.8%和14.9%,分别高于全国3.4个、9.9个、3.0个和7.2个百分点。
二、筹近谋远、拼搏奋进,项目建设亮点纷呈
投资衔接供需两端,对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起到关键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全省上下坚持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狠抓项目带动投资增量提质,稳中奋进、以进固稳,项目建设成为撬动经济增长最突出的亮点。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起步,全年增长15.0%,居全国第2位。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共有施工项目31735个,比上年增加6856个,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1953个,增加125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502个,增加773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1个,增加18个,创历史新高。武汉至宜昌沿江高铁、三宁化工、邦普、楚才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9%,高于全部投资0.9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4.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7.0%。工业投资效应有效释放。工业投资增长24.2%,快于全部投资9.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37.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持续投入蓄积的发展潜力加速释放,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68家,为近5年最多,累计拉动工业产值增长3.8个百分点。
三、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进程加快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追求量的增长,更是努力实现更高层次质的提升。全省上下保持战略定力,加速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升级的融合转换,稳中育新、以新促优,新兴动能加速释放,高质量发展集厚成势。
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达11698.43亿元。新兴产业引领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7%,高于全国14.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规上工业14.7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2%,医药制造业增长19.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新能源汽车和液晶显示屏产量分别增长77.2%、98.0%和101.2%。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1-11月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0.0%、20.4%,分别快于全国30.8个、12.1个百分点。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升级类产品热销,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限上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倍、26.3%、15.0%;网络销售持续增长,网上零售额达3744.2亿元,增长7.2%,快于全国3.2个百分点。
四、多业支撑、多级发力,发展韧性日益彰显
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多业并举、多极支撑。全省上下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产业基础持续夯实,区域发展协同并进,发展支撑固稳向好,经济运行稳中见韧。
三次产业韧性充分彰显。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及相关服务业产值比上年分别增长2.7%、7.7%、4.0%、5.6%和11.9%。粮食产量连续10年保持在500亿斤以上,达548.23亿斤。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增长4.3%、2.7%、9.1%。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保持正增长,12个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1-11月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8284.64亿元,居中部第1,增长11.1%,10大门类行业中有8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多级支撑格局加快形成。武汉都市圈在全省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六成左右;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经济稳定增长,增速分别达4.8%、4.3%。仙桃、大冶等8个县市区入围2022年全国百强县,比上年增加1个。百强县入围数量居全国第4、中部第1。市场主体较快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31.9%,共计148.32万户,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共有市场主体734.98万户,增长13.5%,其中企业户数增长14.2%。要素条件积蓄向好。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8%、10.5%。在顶格落实国家退税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基础上,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可比增长5.4%。
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策兜底保障坚实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省委、省政府积极作为、精准发力,出台援企稳岗促就业10条、“纾困13条”“稳增长18条”系列政策,在增进人民福祉中筑牢根基,在破解市场难题中增强活力,以保促稳,实现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良性互动。
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1.65万人,超出全年预期目标21.6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低于3%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7.9%,分别快于全国1.9个、1.6个百分点。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78.7%,其中卫生健康、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13.3%、28.2%、37.7%。助企纾困成效显著。全年减免市场主体税费1192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6.9%。抽样调查的规下工业企业中,九成以上表示持续享受到财政、税收和社保等优惠政策支持。
综观全局,稳是主基调,进是发力点,新是大方向,韧是关键词,实是落脚点。2022年,湖北顶住疫情反复、高温干旱等多重冲击,经济保持恢复态势,实现韧性增长。同时也要注意到,外部环境依旧复杂,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存在,经济恢复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荆楚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