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无障碍阅读|登录|注册

2025年一季度湖北经济运行情况解读

2025-04-18 17:30 湖北省统计局

解读1:请问如何看待湖北经济的开局,有哪些亮点和积极变化值得关注?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变乱交织、国内结构调整阵痛仍在释放等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团结一心、拼搏实干,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起步有力、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加快,顺利实现开门红。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起势有力。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供给需求双向发力,实现经济良好开局。

整体经济稳健有力。一季度,全省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分别高于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0.5个、0.2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实现近12个季度最高增速、近9个季度高于全国的最大幅度。三次产业持续加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高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1-2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1%、13.8%,分别高于全国1.6个、5.6个百分点。三大需求更加给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分别增长7.3%、6.6%、22.4%,分别高于全国2.7个、2.4个、15.5个百分点。

第二个特点,发展焕新。全省上下坚持向“支点建设”聚焦,向高质量发展聚力,推动经济不断攀高向新。

产业升级加速向新传统产业升级,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带动钢铁、化工、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0%、18.2%、9.2%。新兴产业聚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4%,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36.4%。其中,电气、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分别增长22.8%、19.3%。电子计算机整机、电子元件、光纤、锂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4%、43.0%、40.1%、1.1倍。1-2月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7%、20.1%。智能消费扩容,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和促消费活动带动下,限上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均增长42.1%,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37.8%。限上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24.3%。转型投入增量,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24.4%,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6.0%、64.0%、29.4%。

枢纽提能开放育新。立体交通体系加速建设,除去城市轨道交通(地铁)投资,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8.4%,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55.7%。现代物流业快速增长,1-2月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3%、36.3%,快递业务量增长30.4%。开放辐射力显著提升,叠加关税战背景下的“抢出口”效应,进出口总额增长16.6%,规模突破1700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9.2%,占出口额的比重为54.7%,比上年全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增长18%,占比达53.7%,比上年全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文旅发展推陈出新。借助春晚分会场赋能城市热度,开展“引客入鄂”入境游,组织“相约赏樱”“汉马”等活动,叠加惠民政策激发文旅市场潜力。一季度,全省累计接待游客超1.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千亿元,均达到两位数增长,带动限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1倍,1-2月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3.0%。加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培育万亿级文旅支柱产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19.1%、16.2%。

区域竞进百舸争新。17个市州中,GDP、工业、投资、社零额增速高于或等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分别有14个、14个、16个、9个,13个市州工业增速2位数增长。

第三个特点,质效向好。湖北坚持在做大总量的同时着力提升质量,持续彰显经济发展“好”的成色。

产出效益持续向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6亿元,增长6.2%。企业效益好于全国,1-2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7%,高于全国14.0个百分点。民生保障稳步向好。城镇新增就业22.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4%,与上年同期持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5.9%。保供稳价成效明显,限上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4%、8.3%。市场活力积极向好。新登记经营主体增长8.6%,其中新登记企业增长41.1%。新增“四上”单位超过2千个,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民间投资增长7.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6.2%,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发展态势向新向好。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下阶段要继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支点建设实现整体提升。


解读2: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摆在突出位置,如何看待一季度我省居民消费特点和下阶段走势?

消费不仅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全省继续推出促消费、惠民生政策“组合拳”,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潜力、提升消费能力。从统计调查数据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全省经济开局良好,提振消费需求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刚刚发布了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数据,同比增长7.3%,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较快增长。市场供需较为均衡,物价总体稳定,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小幅下降0.1%。春节后生产生活节奏加快,市场供需结构有所调整,消费意愿同步提升。3月份CPI同比上涨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从居民生活消费看,一季度全省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77元,同比增长3.6%,八大类消费支出中有七大类实现正增长。

二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多元化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以及消费产品创新迭代,有效释放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消费新的增长点。在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和衣着等刚性支出占比有所下降,以文旅、数字消费为代表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增加121元,增长15.5%,增速位居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之首。还有提振消费的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边际优化,部分工业品供需结构改善,一季度扣除能源的工业品价格分月涨幅逐步扩大,3月份核心CPI明显回升,同比上涨0.6%,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回升至近9个月以来最高水平。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了升级类消费增加。高质量供给引领高质量需求,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智能手机类商品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带动可穿戴智能设备、电视机和平板电脑等生活消费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3%、4.2%和4.0%。

三是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开年来多部影片火热上映,马拉松、演唱会、樱花季等文体活动接续推出,大家都切实感受到服务消费市场的热度。一季度全省全体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8%,增速快于居民消费支出1.2个百分点,占全部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达42.6%,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在价格变化上有一定的体现。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中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居民娱乐、旅游和出行需求增加带动电影及演出票、景点门票、其他旅游和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分别上涨7.9%、4.4%、2.1%和0.6%。还要看到,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也在持续释放。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6.3%,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快于全体居民消费支出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值由2021年同期的1.55缩小到1.48,消费增长的城乡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总体来看,各项政策协同发力和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也将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更强动力,进一步促进消费能力的积聚和提升,有利于改善消费预期。下阶段,要坚持需求牵引和市场导向,优化市场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不断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消费市场持续扩大、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解读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请问从全省的经济民生运行情况看,“三农”领域有哪些方面新的变化?

再过两天就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谷雨时节,万物竞发。从刚刚发布的经济运行主要数据看,一季度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新的变化。

一是农业生产稳定向好,产品产量保持增长。今年以来,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效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积极推进春季农业生产,着力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目前春耕生产形势总体较好,主要粮油作物小麦、油菜等长势好于上年。今年国家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小麦最低收购价连续五年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预计小麦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夏粮生产具备较好基础。在提升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我省加大畜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打造比较优势。一季度,全省肉蛋奶同步增产,猪牛羊禽肉产量121.7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其中,猪肉产量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在上年生猪价格企稳回升带动下,生猪生产保持较快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全省生猪出栏同比增长5.2%。家禽养殖结构调整,蛋鸡存栏比重较上年继续提升,带动禽蛋产量同比增长4.5%。

二是主要农产品提质稳价,后期产能供给保障有度。今年以来,湖北继续发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建设,作为全国市场重要支撑的畜牧业、渔业的产品价格总体回升,带动一季度全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1.6%。生猪产业核心产能稳定,调出大县出栏量同比增长5.7%,生猪出栏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7.3%。一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2434.76万头,同比增长5.5%。同时,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牛奶产量同比增长26.5%;蔬菜、水产品产量也有一定幅度增加。全省“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端食品价格有所回落,其中,猪肉、鲜菜价格小幅波动,鲜果、粮油价格处于稳定区间。

三是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今年以来,全省持续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一季度,全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继续扩大,总量为1161.5万人,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26元,同比增长5.9%,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1.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经营净收入受畜牧业、渔业农产品价格回升和特色产业带动影响,增长5.6%,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速0.9个百分点。产业集群效益巩固显现,县域经济活力不断激发,县域就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个从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规模和就业半径数据上有所体现。一季度,全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人数678.8万人,同比增长3.8%,占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8.4%,这一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在乡外县内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6.9%,大家更多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同步催生带动富农惠农新产业新业态。元旦、春节期间到乡村过大年、品美食、游冰雪成为城乡居民节庆活动首选,踏青赏春、节俗体验、农耕乐趣等需求叠加释放,带火了乡村休闲旅游、充实了农民的荷包。一季度,全省农村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583.4万人,同比增加1.2%,月均收入同比增长4.5%。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也要看到,当前自然灾害防范压力仍然较大,“对等关税”短期内可能对部分农产品和农资等价格造成扰动,畜产品价格震荡对农民收入影响需加以关注,农民就业和增收仍面临压力。还需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