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无障碍阅读|登录|注册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研究

2012-11-26 16:28 湖北省统计局

[内容提要]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既有众多重大历史机遇相互叠加,又有多项重大利好政策支撑,同时也面临着既要做大经济规模,又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压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本上取决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新建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本研究报告依据产业结构有关理论,深度分析中部六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湖北经济社会新一轮快速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为2012年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重点项目压缩版)

一、产业结构有关理论和基本内涵

经济发展实质是经济体系特别是产业结构在质上的调整升级,理论界甚至把经济发展理论说成是产业结构转换理论。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广义上包含企业间关系、产业联系和产业比例等。狭义上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之间的联系和数量比例。主要分类有:一是按生产结构分类。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产业、农轻重产业之分。二是按三次产业分类。主要是产业产值、就业、资本等结构。三是按标准产业分类。国际上分大、中、小、细四级,我国标准与此大同小异。四是按管理性质分类。有劳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产业;基础、瓶颈、支柱、主导、先行产业;传统、新兴产业;夕阳、朝阳产业之分。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有机统一。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为了协调产业结构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为了提高产业结构技术水平。

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经验: 产业结构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一个不断趋于高级化的进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有序性。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进程看,产业结构的比重顺序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向“三二一”转变。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阶段可分为:农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一个特定的重要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后期,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升转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而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密切关系,有工业化进程规律、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如配第—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利用不同方法得到了相同的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钱纳里认为,当人均GDP在达到3000美元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理想比重是10:39:5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大致应与产业结构相近,分别是8:40:52。 

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刘伟等采用生产函数法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大。吴风庆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朱慧明等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蒋振声等采用协整检验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而经济总量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不显著。徐冬林采用Chenery模型分析人均收入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变化。刘志彪等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值、Moore结构变化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这些研究对于认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演变态势

 (一)产业结构变化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变化较为合理,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呈现“二升一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实现了由 “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在45%以上;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占三成左右。

表1: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单位:%)


1978

2002

2010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湖北

40.5

42.2

17.3

16.8

40.6

42.6

13.4

48.7

37.9

河南

39.8

42.6

17.6

21.3

45.9

32.8

14.1

57.3

28.6

山西

20.7

58.5

20.8

8.5

48.8

42.7

6.0

56.9

37.1

江西

41.6

38.0

20.4

21.9

38.5

39.6

12.8

54.1

33.0

安徽

47.2

35.6

17.3

22.3

38.9

39.8

14.0

52.1

33.9

湖南

40.7

40.7

18.6

20.4

36.7

42.9

14.5

45.8

39.7

全国

28.2

47.9

23.9

13.7

44.8

41.5

10.1

46.8

43.1

1.第一产业增速平稳,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除山西外,第一产业比重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中部省份第一产业比重多在40-47%,到2010年,均下降到15%以下。各省间第一产业比重差距缩小, 1978年相差26.5个百分点,到2010年仅相差8.5个百分点。山西因农业不发达,其比重最低,而湖南最高。从下降幅度看,安徽最快,从1978的47.2%下降到2010年的14%,下降33.2个百分点;江西其次,从41.6%下降到12.6%;河南仅快于山西,从39.8%下降到14.1%;湖北处中游,第一产业比重和下降幅度均居第3位。

与全国相比,中部省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快,1978年中部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16.2个百分点,到2010年只高出4.1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主体地位增强,支撑经济半壁江山

2010年中部省份第二产业占比为45.8-57.3%,根据霍夫曼定律和克拉克定理判断,均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中期阶段。1978年中部各省除山西外,均低于全国,到2010年,除湖南外,均高于全国,其中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第二产业比重,分别居全国第1、2、5、9位。

近年来,中部省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1990-2010年山西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保持高位运行,但位次有所下降,从第1下降到第2位。从上升幅度看,江西最快,上升22.9个百分点;河南上升21.8个百分点,居第2位;湖北上升10.7个百分点,居第5位。

3.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时期,中部省份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重点行业发展,发展壮大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产业,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一降一升一快”的特征,即传统服务业下降,现代服务业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湖南、湖北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90年湖南、湖北第三产业比重居中部第3和第4位,到2010年,分别居第1和第2位。河南第三产业发展较慢,1990年三产比重居第2位,到2010年时退至末位。

与全国相比,中部第三产业发展较慢。1990年中部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3.2个百分点,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8.1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整体效能有待提升,滞后周期约5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总体符合国际和全国的变化规律,但是,又明显与全国的趋势有较大不同,中部省份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与全国前五年水平接近,总体产业结构呈退化趋势,其负面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普遍出现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过度扩张的问题较突出,工业产能过剩、债务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障碍。

 表2     中部六省“十二五”规划的产业结构比重目标 (单位:%)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原因简评

山 西

未明确规划数据

40以上

原一、二产业比重较好,上调第三产是主要压力

河 南

未明确规划数据

33以上

原各产比重均很不理想,只好重点要求三产

湖 北

10

47

43

原结构较好,都规定更容易实现

湖 南

9.5

48.5

42

原结构较好,都规定更容易实现

江 西

10

合计大于90%

二产后势好于三产,以不具体限定为好

安 徽

9

53

38

主要在于对二、三产比重调整,但三产仍很不理想

全 国

7

45

48

全国产业比重明显优于中部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大,就业结构转型严重滞后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程度的指标。中部省份产业偏差系数较大,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吻合性不理想。综合偏差值依次是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山西。湖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吻合性测评偏差值最小(优),为40.6,其中第一、二产业的偏差值均为最优。

表3: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比分析(单位:%、位)


2010年产业结构

2010年就业结构

差额绝对值

偏差值

优劣名次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山西

6.0

56.9

37.1

38.3

26.4

35.2

32.3

30.5

1.9

64.7

6

安徽

14.0

52.1

33.9

40.0

29.4

30.6

26.0

22.7

7.9

56.6

2

江西

12.8

54.2

33.0

37.6

29.7

32.7

24.8

24.5

8.2

57.5

3

河南

14.1

57.3

28.6

44.9

29.0

26.7

30.8

28.3

2.2

61.3

4

湖北

13.4

48.6

37.9

29.5

29.1

32.9

16.1

19.5

5.0

40.6

1

湖南

14.5

45.8

39.7

46.7

21.5

31.8

32.2

24.3

7.5

64.0

5

(四)与理想产业结构标准相比,差距较大

本研究报告认为,我国三次产业理想标准是: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40:55。按此度量,1992年湖北产业结构优良度居中部第3位,2010年上升到第2位。进位最快的是湖南,从第5位上升到第1位,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快。河南退位最大,从第2位降至末位,是由第三产业比重最低所致。

 表4: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与理想结构对比(单位:%、位)


1992年差额

合计偏差值

优劣名次

2010年差额

合计偏差值

优劣名次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山西

11.0

15.7

-26.6

53.3

1

1.0

16.9

-17.9

35.8

3

安徽

16.5

13.5

-30.0

60.0

4

9.0

12.1

-21.1

42.2

4

江西

30.9

-4.4

-26.5

61.8

6

7.8

14.2

-22.0

44.0

5

河南

24.2

5.0

-29.1

58.3

2

9.1

17.3

-26.4

52.8

6

湖北

25.3

4.4

-29.7

59.4

3

8.4

8.6

-17.1

34.1

2

湖南

30.2

-2.2

-28.0

60.4

5

9.5

5.8

-15.3

30.6

1

(五)与中部省份相比,湖北产业结构有比较优势,但转型压力依然较重

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理想产业结构标准评判,湖北产业结构较优。2011年中部省份产业结构的优劣顺序是,湖北第1、湖南第2、山西第3、安徽和江西并列第4、河南第6位。因此,就中部省份而言,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承担“支点”角色。

但湖北主导产业影响力系数不大。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可以观察哪些产业投入产出作用大,哪些影响力大。从影响力系数靠前的9个行业看,除纺织业外,其他均不是湖北主导产业,主要是一些在各产业中有广泛需求的行业,是生产、生活中的基础性紧俏行业或瓶颈行业,如能源、矿产、棉纤等资源性产品。所以,湖北要抓紧这些行业及主导产业的生产、投资和供应。

表5:     2007年湖北投入产出表提供的分行业资料(单位:亿元)

某产品部门消耗的中间投入量

前9名行业及所在产业

某产品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量

前9名行业及所在产业

影响力系数靠前的9个行业

及系数值及所在产业

建筑业

1353

二产

农林牧渔业

1371

一产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1.298

二产

农林牧渔业

918

一产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69

二产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1.296

二产

化学工业

860

二产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1

二产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1.294

二产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697

二产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530

二产

化学纤维制造业

1.280

二产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24

二产

批发和零售业

525

三产

针织、编织及其制品制造

1.273

二产

纺织业

567

二产

纺织业

471

二产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1.268

二产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

494

二产

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

462

二产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

1.257

二产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490

三产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446

二产

其他食品制造业

1.257

二产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56

二产

造纸印刷及文体用品制造

439

二产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248

二产

上表中提供中间使用量和消耗中间投入量的前9名行业中, 7个集中在第二产业,影响力系数居前9位的行业全部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这部分产业是湖北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链条长,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明显,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在经济中的活跃度不高,影响总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中虽然排位靠前,但它毕竟只相当二、三产业中的一个小行业的份量,影响力不大,也是要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大转移的原因。

此外,投资变动造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不稳。1986年以来,湖北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持续下降,从7.1%下降到2010年3.6%,第二、三产业比重从92.9%上升到96.3%。从1995年开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投资导向偏向第三产业。这种现象对于改善湖北未来产业结构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看到,湖北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第二产业仍然需要不断地融资,尤其是第二产业关键技术产业。

 表6:   1986年来湖北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变化趋势表(单位:%)

年份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一产业

7.1

6.9

8.4

5.2

2.5

3.0

4.8

5.0

4.7

3.3

3.0

4.0

3.6

二产业

45.2

53.4

46.7

50.3

51.0

45.8

36.6

36.7

38.3

38.7

36.9

40.5

38.6

三产业

47.8

39.6

44.9

44.6

46.5

51.1

58.6

58.3

57.0

58.0

60.1

55.5

57.8

三、中部六省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实证分析

 (一)工业规模结构

湖北工业总量、市场占有率在中部领先。2011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565.56亿元,仅比河南省少,居中部第2位。市场占有率达到3.22%,仅比河南低2.44个百分点,居第2位,湖南、安徽、山西、江西分为3.06%、2.96%、2.0%、2.21%。

但湖北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旗舰式企业不多。2011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2.55亿元,居中部第4位,而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安徽分别为4.57、2.87、2.6、2.06、2.01亿元。说明湖北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状态没有根本改观,多数行业内企业规模不经济,行业聚集效果不明显,导致生产要素的聚集度低和分散使用。需要多管齐下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

 (二)工业盈利结构

从主要效益指标看,湖北除利润指标靠前外,其他指标处在中下游,且利润总额与河南的差距较大,与其他省份相差无几,效益结构欠优。

湖北利润总额居中部第2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864.46亿元,比河南少2267.13亿元,湖南、安徽、山西、江西分为1832.99、1663.16亿元、1282.96、1215.94亿元。上交增值税总额居第5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上交增值税710.52亿元,仅比江西多156.16亿元,河南、湖南、山西、安徽分为1397.77、1397.33、886.71、800.44亿元。毛利率居第3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毛利率为15.64%,分别比湖南、山西低5.25、3.74个百分点,比安徽、河南、江西高0.68、0.22、1.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居第4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28%,分别比河南、山西、湖南低2.2、0.73、0.69个百分点,比安徽、江西高0.24、0.13个百分点。

(三)耗能产业结构

湖北高耗能产业比重虽然高于全国,但在中部较低。2011年高耗能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61.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37.9%,所占比重高于全国3.24个百分点。但与中部相比,比重仅高于安徽2.29个百分点,居第5位。从全国看,占比较高的落后产能和高耗能产业对湖北工业的增长产生了直接的抑制作用。从中部看,湖北高耗能占比较低,工业受国家宏观调控较小。

 表7: 2011年高耗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 (单位:%)


全国

湖北

河南

山西

安徽

江西

湖南

高耗能行业合计

34.66

37.90

37.93

43.69

35.61

51.22

37.91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4.45

2.79

2.60

10.57

1.56

2.32

2.58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18

7.87

5.33

3.94

5.65

9.48

7.9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67

5.25

10.53

2.05

5.52

7.47

6.4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8.46

12.82

6.48

16.70

8.89

7.30

6.9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31

3.38

7.18

3.03

6.85

20.28

9.4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60

5.80

5.82

7.39

7.12

4.37

4.55

(四)市场主体结构

中部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在成为承接两大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湖北在加工制造、能源、原材料、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正好顺应这一趋势,承接这些产业,由此与国外和沿海地区形成合理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实现共赢。总体看,湖北外来投资额增速每年都在快速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在扩大,实力在增强,招商引资的质量在提高。但与中部省份相比,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少、比重小,草根资本、外资资本发育滞后。2011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中,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合计1328.85亿元,占实收资本32.57%,所占比重低于全国13.69个百分点,居中部第4位。三大资本占实收资本比重低于河南、安徽、江西11.1、7.6、7.7个百分点,高于山西、湖南7.3、2.0个百分点。

表8: 2011年个人、港澳台和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比重(单位:%)


全国

湖北

河南

山西

安徽

江西

湖南

全部工业

46.26

32.57

43.65

25.3

40.13

40.22

30.62

采掘业

11.92

16.94

19.38

13.35

7.5

33.65

48.5

制造业

56.32

35.94

51.98

38.95

49.83

43.64

31.93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2.23

16.5

11.46

8.45

6.8

6.92

12.18

湖北工业市场主体数量居中部地区第4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0633家,分别比河南、湖南、安徽少7695、1844、1799家,比山西、江西多6958、4152家。工业企业单位数增长较慢,增幅仅居中部第4位,2007-2011年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增长18.2%,同期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增长35.7%、22.3%、53.3%、7.5%,山西下降17.8%。

(五)现代制造业结构

湖北现代制造业发展优势突出。2011年现代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54.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26.1%,所占比重居中部首位,江西、安徽、湖南、河南、山西依次为25.5%、21.7%、17.7%、14.8%、5.1%。

与全国相比,湖北现代制造业比重低6.5个百分点,5个细分行业中,交通类优势显著,医药类较快,而电子类、机电类比较优势不明显。

表9: 2011年现代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 单位:%)


全国

湖北

河南

山西

安徽

江西

湖南

现代制造业合计

26.60

26.06

14.83

5.14

21.65

25.46

17.67

一、电子类

7.55

3.34

1.38

1.07

2.11

3.10

2.82

二、机电类

7.51

4.34

5.17

1.18

8.70

7.91

5.53

三、交通类

5.93

14.24

3.15

0.96

7.02

4.20

3.79

四、医药类

1.88

1.96

2.34

0.58

1.56

3.72

1.95

五、其他类

3.73

2.18

2.78

1.35

2.26

6.54

3.58

 (六)消费品工业结构

消费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近年来,湖北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2011年湖北消费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6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27.94%,所占比重高于全国0.89个百分点,居中部3位,低于河南、安徽1.08、0.24个百分点,高于山西、江西、湖南23.52、4.18、1.52个百分点。

表10:2011年消费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  (单位:%)


全国

湖北

河南

山西

安徽

江西

湖南

消费品工业合计

27.05

27.94

29.02

4.42

28.18

23.76

26.42

其中:食品工业

8.26

13.06

13.37

3.03

10.19

6.93

11.57

烟草制品业

0.79

1.69

0.71

0.18

1.05

0.58

2.40

纺织业

6.12

6.76

5.15

0.31

4.68

5.89

2.97

皮革、毛皮、羽毛制造业

1.21

0.22

1.65

0.02

0.94

1.40

0.9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04

0.68

1.25

0.06

1.60

1.36

2.07

家具制造业

0.59

0.16

0.71

0.01

0.47

0.46

0.76

造纸和纸制品业

1.41

1.26

2.16

0.08

1.03

1.16

2.15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46

0.49

0.46

0.07

0.61

0.52

0.59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01

0.27

0.85

0.04

0.61

1.25

0.43

医药制造业

1.73

1.93

2.17

0.58

1.45

3.34

1.84

家用工业

4.44

1.42

0.54

0.04

5.53

0.87

0.65

"十二五"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并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中部省份相比,湖北工业在结构调整上下了很大功夫,消费品工业占比逐年上升。因此湖北工业受国家刺激消费政策带动作用较强,在区域经济竞争中面临较多机遇。

 (七)装备制造业结构

湖北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比在中部均占有明显优势。2011年湖北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31.8%,比重为中部最高,其它省依次是安徽(30.9%)、湖南(26.5%)、江西(20.3%)、河南(14.3%)、山西(5.4%)。

湖北装备制造业盈利能力突出。2011年装备制造业利润占销售收入比重为7.4%,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居中部第2位,仅低于河南1.5个百分点,其他省依次是湖南(7.2%)、安徽(6.3%)、江西(6.3%)、山西(3.5%)。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实现跨越发展、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的产业。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必须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总量的提升、品牌的开发,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真正使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标志性行业。

 (八)内外需结构

湖北工业产品出口规模居中部第4位。2011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91.94亿元,分别比江西、安徽、河南少188.25、78.42、76.34亿元,比湖南、山西多443.27、909.41亿元。

湖北外向度居中部第3位。2011年工业外向度为4.36%,比江西、安徽低3.41、0.67个百分点,比河南、湖南、山西高1.66、1.48、2.53个百分点。从大类看,湖北采矿业外向度最高,达到1.41%,居中部第1位;制造业外向度居第3位,为4.77%,比安徽、江西低1.05、3.79个百分点,分别比河南、湖南、山西高1.47、1.51、1.42个百分点。

 (九)能源原材料结构

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中部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矿产资源丰富,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中部六省以占全国10.7%的土地,拥有30%左右的矿产资源,矿种最多的达140多种,最少的也有110多种。按照矿产分布及储量状况,中部六省形成了三大基地,即:以山西、河南、安徽为三角的煤炭基地;以江西、湖北、湖南为三角的有色金属基地;以湖北、湖南为中心的磷化矿基地。

湖北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较低。2011年湖北能源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7.7%,居中部末位,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分别是89.5%、44.2%、50.7%、52.1%、42.2%。一方面说明湖北工业发展的资源制约重,加大了下游产业对上游资源能源的依赖压力,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较突出。另一方面说明在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大环境下,湖北工业消化能力增强,有利于工业发展由资源型向资金和技术型拓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十)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湖北科教优势明显。2011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和在校生分为41.36、134.03万人,少于河南,均居第2位。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0亿元,居中部第1位,占全国3.8%,是河南、安徽、江西的1.30、1.54、3倍。全年共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200项,居中部第1位,分别比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多340、364、812、1027项。

湖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2011年湖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31家,居全国第9、中部第2位,少于河南的48家。但与江浙鲁等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比较,远少于山东的86家、江苏的51家和浙江的45家。

 表11:    全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单位:个)

地 区

中心数

地 区

中心数

地 区

中心数

山 东

86

天 津

26

大 连

12

江 苏

51

辽 宁

21

黑龙江

12

河 南

48

青 岛

21

厦 门

11

浙 江

45

山 西

20

内蒙古

10

广 东

43

深 圳

16

宁 夏

10

北 京

39

重 庆

16

广 西

7

四 川

39

福 建

15

宁 波

7

上 海

37

甘 肃

14

江 西

6

湖 北

31

吉 林

14

新 疆

6

安 徽

27

陕 西

14

新疆兵团

4

河 北

27

贵 州

13

海 南

2

湖 南

27

云 南

13

西 藏

2

湖北设备先进度居中部末位。2011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更新度为0.5406,低于全国5.19个百分点,居中部末位,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南分别为0.6529、0.6127、0.6239、0.6241、0.6775。先进设备少、优质增量比重较小,不能较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升级要求,制约了工业经济增长的动能。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2.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99%,所占比重仅比江西低5.1个百分点,居中部第2位。与全国相比,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于全国4.69个百分点。

表12:  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单位:% )


全国

湖北

河南

山西

安徽

江西

湖南

高新技术产业合计

10.68

5.99

4.52

1.90

4.32

11.09

5.64

其中:核燃料加工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信息化学品制造

0.30

0.31

0.28

0.03

0.16

3.44

0.08

医药制造业

1.73

1.93

2.17

0.58

1.45

3.34

1.84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0.16

0.04

0.16

0.00

0.11

0.38

0.11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

0.21

0.14

0.08

0.07

0.05

0.59

0.15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7.55

3.34

1.38

1.07

2.11

3.10

2.82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0.42

0.10

0.19

0.10

0.18

0.16

0.42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0.14

0.10

0.06

0.04

0.24

0.06

0.18

光学仪器制造

0.05

0.03

0.10

0.01

0.00

0.02

0.02

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

0.06

0.00

0.02

0.00

0.00

0.00

0.01

计算器及货币专用设备制造

0.05

0.00

0.04

0.00

0.00

0.00

0.01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0.01

0.01

0.02

0.00

0.01

0.00

0.00

 (十一)主导产业结构

中部六省立足自身实际,凭借各自优势,积极谋篇布局,探索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之路,尤其是重点打造过千亿产业。湖北的汽车、钢铁、光纤通讯、激光、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在全国具有相当的优势;安徽的汽车、家电,稳居全国前列;河南食品加工业、公路客车和耐火材料实力较强;汽车、铜业、稀土、陶瓷等产业是江西的骄傲;湖南树起了有色金属产业的品牌;山西能源开采和不锈钢等产业发达。

2011年过千亿产业数量,湖北8个(汽车、钢铁、食品、石化、电力、建材、纺织、电子),居中部第3位;河南15个(建材、食品、有色、煤炭、钢铁、电力、石化、专用设备制造、纺织、电子、汽车、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业、医药、造纸),安徽10个(电子、钢铁、食品、电力、汽车、有色、石化、建材、煤炭、纺织),湖南8个(有色、专用设备制造、石化、食品、钢铁、建材、电力、电子),江西7个(有色、石化、建材、钢铁、电力、食品、纺织),山西4个(煤炭、钢铁、石化、电力)。

 (十二)战略新兴产业结构

中部省份十分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纷纷依据各自特点选择了重点发展的领域。湖北"十二五"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山西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战略性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安徽增加了公共安全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已启动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每年重点支持200户企业,5年支持1000户企业,形成十大新兴产业基地,2011年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4132.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6.4%。江西确立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光伏材料、半导体照明、航空制造、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风能与核能、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创意。湖南实施"753"战略,即优先发展7大重点产业、5大基础工程、3大支撑平台。

(十三)服务业投资结构

服务业发展是产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打造支点的潜力所在。湖北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拉动经济发展作用不突出。 "十一五"湖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6.5%,低于全国7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湖北服务业投资规模不大,速度不快。2011年湖北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为6961.67亿元,居中部第3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8%,居第3位,同比增长20.8%,居第4位。

 表13:    2011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单位:亿元、%)


总 量

位次

占全社会比重

位次

速度

位次

全 国

162877.00

--

52.4

--

21.1

--

湖 北

6961.67

3

53.8

3

20.8

4

河 南

7164.75

2

40.3

5

20.6

5

安 徽

8093.92

1

66.8

1

25.7

2

湖 南

6219.44

4

54.4

2

25.7

3

江 西

3363.9

6

30.5

6

27.7

1

山 西

3751.8

5

50.9

4

19.5

6

从外商投资湖北服务业看,近年来比重不增反降。2011年外商投资服务业占比仅为26.9%,比2010年、2005年分别下降6.9、10.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2011年外商对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教育三个行业没有投资。与2005年相比,投资比重上升的行业只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等5个;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持平;其他行业下降。

(十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

交通运输业总量不大,但发展较快。2011年湖北完成货物运输量11.02亿吨,居第6位,同比增长13.6%,居第3位;货物周转量为4044.45亿吨公里,居第3位,同比增长21.2%,居第1位;旅客运输量为11.47亿人,居第4位,同比增长8.8%,居第4位;旅客周转量为1444.66亿人公里,居第2位,同比增长14.4%,居第1位。

 表14:2011年交通运输情况比较(单位:亿吨、亿吨公里、亿人、亿人公里、%)


货物运输量

货物周转量

旅客运输量

旅客周转量


总量

速度

总量

速度

总量

速度

总量

速度

全 国

368.5

13.7

159014.1

12.1

351.8

7.6

30935.8

10.9

湖 北

11.02

13.6

4044.45

21.2

11.47

8.8

1444.66

14.4

河 南

24.1

19

8470.9

18.6

19.39

15.5

2031.7

10.4

安 徽

26.8

17.7

8435.2

18.1

18.6

16.4

1652.5

10

湖 南

16.88

12.6

3402.27

15.1

17.2

9.5

1673.17

11.7

江 西

11.16

11.2

3003.9

9.7

7.89

3.2

941.4

5.1

山 西

13.79

10.6

3082.7

7.8

3.99

2.2

415.8

11.9

邮电、通讯、网络类有优势。2011年湖北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0.32亿元,居第3位;局用交换机低于河南,居第2位;固定电话低于河南和安徽,居第3位;移动电话低于河南,居第2位;电话普及率居第1位;宽带互联网用户低于河南,居第2位。

 表15:   2011年邮电业发展情况比较(单位:亿元、万户、部/百人)


邮电业务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电话普及率

宽带互联网

全 国

13379

28512

98625

94.9

51300

湖 北

430.32

1020.3

3953.7

86.9

592.3

河 南

581.27

1340.39

5061.69

68.1

807.12

安 徽

361.1

1243.9

3259.4

73.5

457.4

湖 南

434.83

1011.41

3772.11

67

495.99

江 西

282.3

673.9

2362.7

67.5

313

山 西

305.2

682.2

2446.9

68.1

437.3

批发零售和食宿餐饮业总量与增幅居中部前列。2011年湖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7.76亿元,居第2位,同比增长18.0%,居第2位,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

 表16: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比较(单位: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速度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速度

乡村零售品零售额

速度

全 国

183919.00

17.1

159552

17.2

24367

16.7

湖 北

7927.76

18

6656.27

17.9

1271.49

18.2

河 南

9322.9

18.1

7691.02

18.2

1631.88

17.8

安 徽

4900.6

18

4061.2

18.2

839.4

17.5

湖 南

6809.03

17.9

6154.5

18.1

654.53

16.5

江 西

3457.7

17.9

2859.4

18

598.3

17.4

山 西

3773.6

17.6

3058.7

19

714.9

12

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快。2011年湖北实现旅游总收入1992.89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1931.80亿元,增长37.1%;入境旅游收入9.4亿美元,增长25.2%。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4亿人次,增长29.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72亿人次,增29.6% ;接待入境游客213.52万人次,增长17.5%。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数均居第2位。

 表17:  2011年旅游业发展情况比较(单位:亿元、亿人、万人)


旅游总收入

旅游总人数

国内旅游人数

入境旅游人数

全 国

22453.65

27.75

26.4

13542

湖 北

1992.89

2.74

2.72

213.52

河 南

2802.06

3.07

3.04

168.29

安 徽

1900.6

2.28

2.25

265.2

湖 南

1785.78

2.53

2.51

228.63

江 西

1106.13

1.6

1.59

135.8

山 西

1342.6

1.53

1.5

155.3

 (十五)现代服务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居中部第2位。2011年湖北在以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娱乐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69.5亿元,占GDP22.3%,占比仅比湖南低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教育、科技等优势明显,特别是金融体现区域支点力量的优势重要。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总额居第2位,人均水平居第1位。2011年末湖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24148.26、16395.39亿元,均居第2位。

表18:     2011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较(单位:亿元)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位 次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位 次

全国

826701

--

581893

--

湖北

24148.26

2

16395.39

2

河南

26646.15

1

17506.24

1

安徽

19404.3

5

13729.8

3

湖南

19444.1

4

13462.5

4

江西

14322.1

6

9302

6

山西

21003.2

3

11265.6

5

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中部总量大、增长快、地位高。2011年湖北保险业保费收入501.82亿元,居第2位,同比增长10.3%,居第2位。

 表19:       2011年保费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保费收入

位 次

速度

位 次

全国

14339

--

10.5

--

湖北

501.82

2

10.3

2

河南

839.82

1

5.9

5

安徽

432.3

4

8

3

湖南

443.53

3

10.5

1

江西

252.2

6

4.5

6

山西

364.7

5

6.7

4

企业上市融资水平在中部有绝对优势。2011年湖北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0家,IPO融资总额47.6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170.3亿元,均创新高。截至2011年底,湖北境内上市公司总数82家,境外上市公司总数11家,分别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8位。

房地产开发力度不够。房地产业,因其产业链跨度大,产业附加值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按照投资乘数法测算出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初始效应为0.833811,直接效应为0.063225。2011年湖北完成房地产投资2063.21亿元,居中部第3位;同比增长27.5%,居中部第4位。2010年湖北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05.94,居中部第4位,比安徽(1315.93亿元)、河南(1200.56亿元)、湖南(1115.81亿元)少,比江西(666.49亿元)、山西(286.25亿元)多。

 表20:     2011年房地产投资比较(单位:亿元、%)


房地产投资

位 次

速度

位 次

全国

61740.00

--

27.9

--

湖北

2063.21

3

27.5

4

河南

3620.01

1

23.9

5

安徽

2590.10

2

27.9

3

湖南

1896.66

4

29.1

2

江西

852.70

5

20.6

6

山西

789.90

6

33.4

1

四、调整优化湖北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1、通过"两圈一带"战略,总揽产业升级格局

以"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的契机为引导。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增强耦合度,发挥集成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率先崛起,引领和带动全省体制机制创新,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考探险等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等生态文明圈,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家苗族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圈。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促进"两圈"互动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促进汉江流域与"两圈"相融合、与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相呼应,构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

2.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性产业集聚

一是通过提升开发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在大的行政区域内将部分距离相对较近,产业定位趋同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进行整合,统一行政资源、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对外招商、统一产业发展走向、提高行政效率,避免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整合功能雷同、特点互补的开发区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功能叠加和优势再造,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促使其实现内敛式、集约式发展。二是提高工业空间集聚度。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要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头辐射作用,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的产业聚集区。三是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以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为核心,促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集聚,形成100个特色鲜明、主业突出、产业链协同配套完善、龙头企业支撑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以"四个一批"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通过科教兴农战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发展。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动植物无特定疫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

2.通过加强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粮、棉、油、禽、菜等骨干农产品的生产;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营销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出口龙头企业。三是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四是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公司(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

3.通过加大农产品出口力度,培植产业竞争力

按照区域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建立产品出口基地。实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补助机制,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绿色壁垒问题,疏通农产品出口渠道。积极调整出口贸易的地理方向,拓展出口渠道和空间,避开苛刻的贸易壁垒,扩大向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对技术标准要求较低的发达国家的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反壁垒"工作机制。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1.通过自主创新能力,强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研发为重点,鼓励企业设立开放式、跨地区、国际化的研发机构。围绕优先发展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的瓶颈环节,组建一批新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公司等参与平台投资建设。二是促进传统产业的能级提升。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革新,促使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方向发展。三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壮大规模,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2.通过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推进产学研用大联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用联合体,拓展联合领域,提升联合层次,创新联合机制。加快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鼓励高校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人力要素、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推进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促进技术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相互融合;鼓励企业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夯实企业名牌的创建基础。二是加强品牌创建。以培育百亿级品牌企业、十亿级品牌产品为着力点,推进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创建自主品牌,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加快创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三是完善品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成立商标、商号、知名商品保护自律组织,积极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保护体系,运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形成品牌保护合力。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滞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1.通过培育重点服务业,保证行业引领作用

一是确定优先产业。优先发展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批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夯实湖北支点的服务业,如航运、铁路、水运、高速公路等交通业;优先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优先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建设;优先推进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总部经济、金融后台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区域发展。建立动态的"十二五"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和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管理,抓好在建重大项目的跟踪、督查和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通过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融合,提升产业体系

重点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需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积极开展工业企业分离试点,将企业的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出来,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推进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向制造业融资、管理等领域渗透,推进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创意设计等服务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促进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在更高层次的融合,

 (五)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1.通过投资市场化,把握产业结构导向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三个"全国之最":需要审批和核准的项目最少、环节最少、时间最短。加快投资领域开放,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加快国退民进。竞争性领域一律向社会资金开放,垄断性行业也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步伐。推动银企合作,打造省级招商推介服务平台。建立新开工项目公告制度,实现"就地申报、全程公开、网上查询、实时更新",在新开工项目管理信息化方面走在全国前例。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科学编制和精心组织重点行业发展规划,落实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方向。加强政府对投资方向的引导。定期发布政府对投资调控目标、投资政策和重点行业投资状况、项目审核结果等投资信息,发布地方鼓励类投资项目目录,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引导全社会投资方向

2.通过投资创新的激励作用,保证产业创新性

一是创新投资体制。大力建立创业投资企业(基金),扩大创业投资规模,促进中小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通过创新推进外资参股并购,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研发和营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拓展外资产业链条。二是创新投资支撑平台建设。结合现有综合保税区建设,探索建立新型自由贸易区模式。加大省内开发园区建设和改革力度,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加大重点领域创新投资。加大对各类科技创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的建设投入,建设好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和交易、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鼓励境外收购、参股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