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核心区发展滞后及跨越式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江汉平原是全国"三大平原"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前和前期经济发展普遍好于非平原地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湖北江汉平原38个县市的发展出现分化,有19个县市发展水平排位在全省前列,多是靠近丘陵和山区的非江汉平原核心地区,有9个县市发展水平退居全省偏后位次,主要是荆州和黄冈等靠近长江的江汉平原核心区,甚至出现普遍滞后的现象。本文分析了江汉平原核心区在全国平原地区和全省格局中滞后的状态、原因,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及方略,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湖北江汉平原核心区发展滞后状态分析
(一)在全国三大平原格局中发展呈滞后态势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举世闻名的三大平原,由于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有比山区地区发展更快的诸多优势条件,所以拥有大平原一般被认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然而,湖北的江汉平原核心地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逐渐明显滞后于其它地区,目前平均发展水平(主要按人平GDP等指标评价)多排在全省偏后位次,所以有必要与其它大平原地区对比,分析全国大平原地区经济是否有明显滞后现象。我国三大平原涉及省市中,由于京津沪、江浙和山东等地区的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明显没有因有大平原而发展落后,故只选取其它涉及三大平原而又是非发达省份与江汉平原的湖北对比,有关数据见表1。
表1 2009年涉及三大平原的非发达省份有关指标对比表(万人、万元)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安徽 | 江西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常住人口数 | 4315 | 2734 | 3825 | 6989 | 6135 | 4400 | 9429 | 5711 | 6380 |
人平GDP | 3.12 | 2.35 | 2.17 | 2.32 | 1.45 | 1.47 | 1.95 | 1.98 | 1.75 |
人平一产业增加值 | 0.30 | 0.34 | 0.28 | 0.29 | 0.23 | 0.24 | 0.28 | 0.31 | 0.31 |
人平二产业增加值 | 1.74 | 1.12 | 1.14 | 1.26 | 0.67 | 0.78 | 1.11 | 0.87 | 0.77 |
人平三产业增加值 | 1.08 | 0.89 | 0.75 | 0.77 | 0.54 | 0.46 | 0.56 | 0.80 | 0.66 |
农村人均纯收入 | 0.56 | 0.49 | 0.49 | 0.48 | 0.42 | 0.47 | 0.45 | 0.47 | 0.45 |
人均财政预算收入 | 0.31 | 0.15 | 0.15 | 0.14 | 0.12 | 0.11 | 0.11 | 0.12 | 0.11 |
注:人平值按2009年人口计算,下同
东北平原为我国第一大平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东北平原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土地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是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又因富有石油间接收入高,加上人口较少,人平发展水平高于湖北,比如2009年东三省人平GDP高出湖北10-58%,农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也明显好于湖北。东三省中发展水平较差的黑龙江省,其境内的东北平原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相当全部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的50%,而且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1.6%,同时黑龙江省全部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7%,平原总量和比重均大于湖北,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因平原多而滞后,辽宁省和吉林省更是如此。东北平原地区还有一些重要亮点:高机械化程度使劳动强度更轻,富石油使相关收入更高,人口少使生存压力更小,严冬漫长使休闲时间更长,森林多使环境更好。所以,总体来说,东北平原地区发展水平和一些重要亮点比江汉平原地区要强。
华北平原的主要部分跨冀、鲁、豫3省和京津2市,面积约为31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2大平原,其中只有河南、河北与湖北发展水平接近。河南在历史上发展比较落后,农业人口众多,约为湖北的2倍,全省第一产业人平增加值略低于湖北。改革开放以来其平原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贡献很大,产值大大高于湖北,拉动人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明显高于湖北。同时,由于其旱田较多,便于规模化生产,使其机械化程度和劳动强度明显优于湖北的江汉平原,而且其农业产品品质高,特别是小麦产品在许多地方适销对路,在世界上都有市场和声望。河南平原地区近年发展很快,明显改变了过去贫穷河南的印象,基本走出了困境。总的来说,河南平原地区比湖北平原地区进步大,目前发展状态还略好于湖北平原。华北平原河北部分由于被发达的北京、天津、山东以及资源和财力丰富的山西紧紧环绕,使河北平原的发展有更多的依托和出路,表1显示河北主要人平经济指标都好于湖北。
长江中下游平原跨鄂、湘、赣、皖、苏、浙六省和上海市,为我国第三大平原,总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主要由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平原组成。苏、浙和上海市的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发展水平较高,明显优于湖北江汉平原,不存在滞后问题,而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地区同属中部,其发展水平大致处于同一个层次,但是有些重要内容还是有较大差别,其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中部三大平原近年有关指标对比表(万平方公里、个数、%)
指标简称 | 平原面积 | 平原涉及县市人口占全省比重 | 平原涉及县市GDP占全省比重 | 平原涉及县市面积比重 | 平原涉及县市总个数 | 全省全部平原占全省面积比重 |
江汉平原 | 3 | 45 | 约35 | 32 | 38 | 20 |
洞庭湖平原 | 1 | 23 | 约23 | 7 | 27 | 13 |
鄱阳湖平原 | 2 | 30 | 约29 | 23 | 24 | 22 |
湖南洞庭湖平原区一般指常德、岳阳、长沙、湘潭、株洲六市27个县,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18%,全省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3 %。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3%左右,地区生产总值也占到全省的23%左右,两项指标对比无明显落差。洞庭湖平原由长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洞庭湖等多水系冲积形成并滋养的湖边平原,面积不大,农业条件和发展较好,比如农业用水、渔业产出和土壤自然肥力等方面,特别是袁隆平院士长期在洞庭湖平原进行一系列科技革命和产业推广,洞庭湖平原核心区的产出水平要明显优于湖北的江汉平原核心区。
鄱阳湖平原一般指鄱阳湖水域、洲滩所属的沿湖11个县市以及外围毗邻的13个县市共24个县市。鄱阳湖平原面积小于江汉平原,约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2%,人口占全省的30%左右,GDP大约占全省的29%;鄱阳湖水资源丰富、环境良好,湖泊水量稳定,使鄱阳湖平原成为十分重要的淡水鱼、稻米和生态宝地,江西省借经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大大提升了鄱阳湖平原的战略地位以及发展水平。鄱阳湖平原地区是全省发展的重点地区,GDP比重接近人口比重,两项指标对比也不存在较大的差距。
湖北江汉平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全省全部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是20%;江汉平原县市共38个,总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2%;目前江汉平原县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比其人口比重低10个以上百分点。可见江汉平原县市土地和人口等在湖北份量较重,但经济水平总体上明显滞后,江汉平原核心区尤其如此。同时,江汉平原核心区的重要"亮点"不鲜明:相对洞庭湖和鄱阳湖平原的小而精,大而欠精以及土质等农业条件稍有逊色;长江在湖北"穿体而过",对江汉平原长期构成较大的洪涝负面影响,而相当部分地区农业用水却很短缺;周围地区的发展拉动力度难以形成对其有较大的带动力量;江汉平原核心区一直未作为湖北的主要发展区进行重点开发;江汉平原核心区对未来赶超发展的信心还待提高等。
综上所述,在全国三大平原中,多数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增速高于湖北的江汉平原,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6个南方产区仅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就从1991年的36%下降到30.8%,而7个北方产区从36上升到44.6%,就是一种有力说明。目前大致处于同一发展层次的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华北平原河北河南部分,不过,这些平原地区的发展水平多数还是略强于江汉平原,且一些重要亮点强于江汉平原特别是江汉平原核心区。
(二) 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呈明显滞后态势
根据有关权威部门意见,一般将剔除武汉市主城区后的江汉平原地区作为江汉平原的研究范围,共有38个县市区(具体区域见下节)。江汉平原发展滞后体现在研究范围的江汉平原明显滞后全省平均水平,比如其土地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2.8%;耕地面积1680千公顷,占全省的50.8%;人口2500多万人,占全省的45%左右,但是经济总量只约占全省的三成五,有关具体情况见表3 中的"十一五"时期2006和2009年对比数据。
表3 江汉平原(简称江平)有关指标与全省对比表(亿元、万人、%)
指标简称 | 常住人口 | GDP(亿元)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
全省 | 江平 | 江平占比 | 全省 | 江平 | 江平占比 | 全省 | 江平 | 江平占比 | 全省 | 江平 | 江平占比 | 全省 | 江平 | 江平占比 | |
2006 | 5693 | 2567 | 45.1 | 7581 | 2685 | 35.4 | 1140 | 634 | 55.6 | 3365 | 1074 | 31.9 | 3076 | 978 | 31.8 |
2009 | 5711 | 2561 | 44.9 | 12961 | 4435 | 34.2 | 1796 | 954 | 53.1 | 6038 | 2026 | 33.6 | 5127 | 1455 | 28.4 |
指标简称 | 人平GDP(万元) | GDP增幅 | 第一产业增幅 | 第二产业增幅 | 第三产业增幅 | ||||||||||
全省 | 江平 | 差距 | 全省 | 江平 | 差距 | 全省 | 江平 | 差距 | 全省 | 江平 | 差距 | 全省 | 江平 | 差距 | |
2006 | 1.33 | 1.05 | -0.29 | 13.2 | 12.6 | -0.6 | 5.1 | 4.5 | -0.6 | 15.9 | 17.9 | 2 | 13.7 | 12.6 | -1.1 |
2009 | 2.27 | 1.73 | -0.54 | 13.5 | 14.9 | 1.4 | 5.2 | 4.4 | -0.8 | 16.8 | 21 | 4.2 | 12.3 | 13.3 | 1 |
可见,2006和2009年江汉平原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均约占45%,GDP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是35.4%和34.2%,与人口比重相比,明显处于弱势,且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分三次产业看,江汉平原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高于人口比重,高出约10个百分点,2006和2009年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是55.6%和53.1%,不过趋势上出现下降的优化现象;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明显过低,低于人口比重约11-13个百分点,2006和2009年分别是31.9%和33.6%,出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偏低,并且呈继续下降趋势,2006和2009年分别只有为31.8%和28.4%,分别低于人口比重13.3和16.5个百分点。从增幅方面看,2006年江汉平原GDP增幅低于全省0.6个百分点,2009年则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表明江汉平原发展速度有加快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加快,2006年江汉平原第二产业增速比全省水平快2个百分点,而2009年则快4.2个百分点。
考虑到研究范围的江汉平原明显偏弱有将武汉市主城区划入对比面的原因,所以将全省划分为研究范围的江汉平原、武汉市主城区和其它地区三部分对比,则2009年三部分的人口及比重分别是2561万人(占44.8%)、563万人(占9.9%)和2587万人(占45.3%),三部分的GDP及比重分别是4435亿元(占34.2%)、3556亿元(占27.4%)和4970亿元(占38.4%)。研究范围的江汉平原的GDP占比比人口比重低10.6个百分点,"其它地区"的GDP占比比人口比重只低6.9个百分点,而武汉市主城区的GDP占比比人口比重高7.5个百分点。可见,研究范围的江汉平原比武汉市主城区或其它地区也都是明显偏弱。
(三) 江汉平原核心滞后地区主要在荆州和黄冈等地
全省共有80余个参与县域经济考核的县市,将人均GDP分别按26名之前、27-53名、54-80名排序,并划分为上、中、下三段,按2009年数据将江汉平原全部38个县市的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名次情况按地区作简要分析如下:
武汉市所属6个江汉平原区的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名次情况是:汉南区居59和3位、蔡甸区居23和10位、江夏区居6和5位、黄陂区居7和15位、新洲区居9和17位,还有非县域考核区东西湖区居全省前列。可见武汉市所属江汉平原县区在全省都是靠前的,它们虽然都是江汉平原核心区,但由于紧靠武汉市,受惠于武汉市的发展优势带动和武汉城市圈政策,发展没有滞后。
宜昌市所属2个江汉平原县市的GDP和人均GDP在全省的名次是:枝江市居17和12位、当阳市居18和8位,2市在宜昌地区各县市中经济总量分别居第2和第3位,人均GDP分别居第3和第2位,可见,2市在全省和本地区的水平都是居前的。2市是江汉平原边缘区,有一定比例的丘陵和山区,可视为不属于江汉平原核心区,其发展也大大受惠于宜昌市整体区位上升并纳入全省战略重点。
荆门市所属5个江汉平原县市的GDP和人均GDP在全省的名次情况是:钟祥居11和34位、京山居19和18位、东宝区居21和4位、沙洋居31和28位,均居全省上、中游,还有非县域考核区掇刀区居全省前列。它们没有明显滞后的原因与宜昌市的情况大体相同。
孝感市所属5个江汉平原县市的GDP和人均GDP在全省的名次情况是:孝南区居16和35位、孝昌县居56和71位、云梦县居35和30位、安陆市居46和41位、汉川市居10和31位。孝昌县成为核心滞后区。其它均居全省中游水平,且多在孝感市居前,一是地理位置多不在江汉平原核心区,二是紧靠武汉市并受惠其优势。
荆州市全部8个县市区属江汉平原县市,各自GDP和人均GDP的在全省的名次情况是:荆州区居29和25位、公安县居32和64位、监利县居25和70位、江陵县居70位和72位、石首市居48和45位、洪湖市居33和59位、松滋市居39和68位,另非县域考核区沙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可见,除沙市区、荆州区和石首外,有5个县市均为排名偏后地区,并多居全省尾部。荆州是典型的江汉平原核心区,几乎没有丘陵和山区,是研究江汉平原滞后的代表地区。
黄冈市所属6个江汉平原县市的GDP和人均GDP在全省的名次情况是:黄州区居40和16位、团凤县居67和47位、浠水县居34和56位、蕲春县居38和55位、黄梅县居42和61位、武穴市居27和27位。可见,居全省上游水平1个、中游2个、下游3 个,比荆州各地略强。黄冈市出现落后地区数量居第二多,一是这几个县市属江汉平原核心地区;二是历史基础很差,需要说明的,历史上蕲春县和团凤县的GDP和人均GDP在全省的名次非常靠后,近些年大力发展工业,名次已有大幅上升。
咸宁市所属3个江汉平原县市的GDP和人均GDP在全省的排名情况是:咸安区居24和21位、嘉鱼县居49和20位、赤壁市居22和14位。可见,均处全省中游前列。这几个县市没有进入下游地区,最直接的原因是它们不是江汉平原核心区。
江汉平原县市中的3个直管市的GDP和人均GDP的排名分别是:仙桃市居1和23位、潜江市居2和13位、天门市居4和40位。2个列全省上游,1 个居中游。这几个市虽然属江汉平原核心区,但由于单独列市后,受政策倾斜扶持较大,发展较快。
综上所述,江汉平原38个县市中有19个列入上等发展水平,有10县市列入中等发展水平,9个县市列入下等发展水平的依次是:蕲春县、浠水县、洪湖市、黄梅县、公安县、松滋市、监利县、孝昌县、江陵县。江汉平原滞后地区主要在荆州地区(5个)和黄冈地区(3个),其次是孝感地区(1个),多是人口超大、超密度县市。1980-2009年30年荆州GDP现价年均增长12.3%,黄冈GDP现价年均增长14.2% ,而排名靠前的武汉、宜昌、鄂州、黄石、襄阳人平GDP现价年均增长分别是16.6%、17.7%、16.6%、14.4%、15.4%。反映出荆州市和黄冈市的发展明显偏慢,而2市的江汉平原县市发展明显滞后是其重要原因。
二、 汉江平原核心区发展滞后的非主观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投资不足
用人平GDP代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取近10年(2000-2009年)累计人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说明投资强度,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各地市累计动态人平全社会固定投资额与经济水平对比 (万元、位)
| 全省 | 武汉 | 黄石 | 十堰 | 宜昌 | 襄阳 | 鄂州 | 荆门 | 孝感 | 荆州 | 黄冈 | 咸宁 | 随州 | 恩施 |
累计人平投资及名次 | 5.51 | 12.8 | 5.02 | 3.05 | 8.85 | 3.52 | 7.15 | 4.14 | 2.94 | 2.56 | 2.76 | 3.83 | 2.89 | 2.12 |
| 1 | 4 | 8 | 2 | 7 | 3 | 5 | 9 | 12 | 11 | 6 | 10 | 13 | |
2009年人平GDP及名次 | 2.09 | 5.08 | 2.35 | 1.70 | 3.14 | 2.21 | 3.12 | 2.11 | 1.43 | 1.21 | 1.09 | 1.66 | 1.54 | 0.84 |
| 1 | 4 | 7 | 2 | 5 | 3 | 6 | 10 | 11 | 12 | 8 | 9 | 13 |
数据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名次与投资水平名次高度相关,投资不足是汉江平原核心区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按地区划分的累计动态人平投资额名次与经济发展水平名次基本一致给了有力地佐证:如投资额前4名依次是武汉、宜昌、鄂州和黄石,经济发展水平也依次吻合,投资额次最后2 位正是江汉平原核心区所在地荆州和黄冈市,江汉平原县市中最滞后地区基本在其中。投资中,重工业机会少、不敢闯,轻工业有优势、但错失,房地产投资重要机会又没把握住,近10年其人平累计房地产投资额居全省尾部,分别只有0.25和0.19万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9.4%和21.8%。由于长江过去长期受洪水的困扰,常常担心投资在长江边上受损失,所以历史上长江边地区(正是江汉平原核心区)的投资明显较少,影响了发展。荆州和黄冈市的企业布局明显偏少,其户籍人口分别占全省的10.7%和12%,但第二次经济普查时(2008年),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分别只有2529和5608个,分别只占全省的4.4%和9.8%。
还有比较有力的证据是,从原大荆州脱离出来的地区,因投资较多,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好于目前的荆州市,也有经济总量原来明显小于荆州因投资快后来大大超出荆州市的佐证,说明投资不足确实是江汉平原核心区滞后的直接原因。1994年仙桃、天门、潜江脱离荆州成立直管市,3市独立后投资明显加快,发展也就明显快些,目前的发展水平均处于全省上游和中游;1995年,荆门市又从荆州地区分出去,其投资和发展也明显快于现荆州市。"瘦身"后的荆州市的GDP从1996年的215.9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709.58亿元,其现价平均增长速度只有9.6%,对应的全省GDP现价平均增长速度是13.5%,而同期宜昌市的GDP从237.32亿元上升到1272.33亿元,其现价平均增长速度是13.8%,明显高于荆州市,这与宜昌累计人平投资居全省第2有直接关系,其累计人平投资是荆州的5.2倍。结果是宜昌市经济总量上升到全省第2,从在1996年之前低于荆州转变为到2009年是荆州的1.8倍。
(二)产业结构不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富裕程度往往以第二产业为参照,甚至有"无工不富"的评价。从表5可见,我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名次与第二产业名次完全一致,如武汉均为1,宜昌均为2,鄂州均为3,黄石均为4,襄阳均为5,荆门均为6,……;与第三产业大体一致,有力地说明二、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拉动的影响程度。汉江平原核心区发展滞后就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有关对比数据见表5。
表5 2009年各地市GDP和各产业增加值人平排名(万元、位)
| 人平GDP及名次 | 人平一产增加值及名次 | 人平二产增加值及名次 | 人平三产增加值及名次 | ||||
武 汉 市 | 5.08 | 1 | 0.16 | 13 | 2.35 | 1 | 2.56 | 1 |
黄 石 市 | 2.35 | 4 | 0.19 | 12 | 1.29 | 4 | 0.87 | 4 |
十 堰 市 | 1.7 | 7 | 0.21 | 11 | 0.79 | 7 | 0.71 | 6 |
宜 昌 市 | 3.14 | 2 | 0.37 | 3 | 1.74 | 2 | 1.03 | 2 |
襄 阳 市 | 2.2 | 5 | 0.37 | 3 | 1.06 | 5 | 0.78 | 5 |
鄂 州 市 | 3.11 | 3 | 0.42 | 2 | 1.72 | 3 | 0.97 | 3 |
荆 门 市 | 2.11 | 6 | 0.47 | 1 | 0.93 | 6 | 0.7 | 7 |
孝 感 市 | 1.44 | 10 | 0.31 | 9 | 0.62 | 10 | 0.5 | 10 |
荆 州 市 | 1.21 | 11 | 0.35 | 5 | 0.43 | 11 | 0.42 | 11 |
黄 冈 市 | 1.09 | 12 | 0.32 | 8 | 0.41 | 12 | 0.36 | 12 |
咸 宁 市 | 1.66 | 8 | 0.35 | 5 | 0.71 | 8 | 0.6 | 8 |
随 州 市 | 1.55 | 9 | 0.34 | 7 | 0.68 | 9 | 0.53 | 9 |
恩 施 州 | 0.84 | 13 | 0.28 | 10 | 0.23 | 13 | 0.34 | 13 |
汉江平原核心滞后区主体荆州和黄冈市人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名次居第5和第8,居全省中上游水平,但是二、三产业在全省居倒数第2、3位,总体水平也是如此。2009年,在全省80个考核县域体中,荆州和黄冈市8个列全省尾部的江汉平原县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基本都是列全省和本地区中最高级别的,在27%-46%之间,而全省平均比重只有14.9%,而二、三产业比重特别是二产业比重与一产业比重情况正好大致相反,全省县域第二产业比重平均是46.6%,而荆州5个滞后县市在21%-35%之间,黄冈3个滞后县市在32%-34.5%之间。
(三)开发用土地特别紧张、限制多
江汉平原核心区多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和省里都将其划为限制开发的最高级别,腾出土地发展二、三产业很难,又没有丘陵和山地可开发利用,其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根据<<2009年县域经济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测算,全省各地区有关土地对比数据见表6 。
表6 2009年各市县域人平国土(平方公里/万人)和耕地(千公顷/万人)对比表
| 武汉 | 黄石 | 十堰 | 宜昌 | 襄阳 | 鄂州 | 荆门 | 孝感 | 荆州 | 黄冈 | 咸宁 | 随州 | 恩施 |
人平国土地及名次 | 24.2 | 27.8 | 91 | 62.8 | 43.4 | 15.4 | 46.7 | 19.1 | 26.4 | 30.8 | 39.9 | 44 | 69.1 |
11 | 9 | 1 | 3 | 6 | 13 | 4 | 12 | 10 | 8 | 7 | 5 | 2 | |
人平耕地及名次 | 0.61 | 0.57 | 1.31 | 0.69 | 0.94 | 0.4 | 0.62 | 0.56 | 0.85 | 0.58 | 1.66 | 0.62 | 0.74 |
9 | 12 | 2 | 6 | 3 | 13 | 7 | 11 | 4 | 10 | 1 | 7 | 5 |
鄂州、孝感和武汉市所属县域人平国土面积居全省最后3位,分别居13、12和11位,人平耕地面积也居后,分别居13、11和9位,土地这一关键发展条件最差,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紧靠武汉市主城区,加上后来加入武汉城市圈,开发用土地相对宽松,所以发展较快;宜昌和襄阳市所属县域人平国土和人平耕地面积靠前,为2市在全省发展靠前具备较好土地条件;十堰和恩施虽然是山区,由于人平国土和人平耕地面积最靠前,发展有空间,所以发展未受土地严重不足的影响,人平GDP并不低;咸宁、荆门虽然发展基础也不是很好,但人平国土和人平耕地面积靠前,发展也未受土地严重不足的影响,发展水平居全省中游;荆州市人平国土面积靠后,居第10位,同时人平耕地面积居前,居第4位,人平国土面积偏少而人平耕地偏高,用来发展二、三产业的土地就更紧张,这是其发展的重要限制,同时远离主要发达的大城市,使借外力发展也受影响;黄冈市的人平国土面积居全省第8,属中后水平,而人平耕地面积居第10,居较后水平,属人多地少型地区,说明用来发展二、三产业的土地机会也很紧张,同时其周边也缺少发达大城市的带动力量,影响其发展。
(四)农业以外的资源、条件和手段少
江汉平原核心区历史上由于丘陵和山区面积极少、耕地多而富裕并聚集大量人口,现阶段却因此"吃亏":历史造成的人口密度太大使人平发展水平较难提升,同时,林业、牧业、副业、旅游业和资源等方面的收入和资产明显少于丘陵和山区地区,再者,江汉平原核心区矿产、木材、药材、风电和水电等资源收益也远比丘陵和山区少。不少人评说,现在到一些纯平原地区农户,除了粮食,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吃不到,太单调,而过去的贫穷山区,吃的和玩的反而都丰富多了。有关数据见表7。
表7 2009年各市州人平林业、牧业增加值和旅游业产值对比(元、位)
| 全省 | 武汉 | 黄石 | 十堰 | 宜昌 | 襄阳 | 鄂州 | 荆门 | 孝感 | 荆 州 | 黄冈 | 咸宁 | 随州 | 恩施 |
人平林、牧业增加值及名次 | 973 | 402 | 582 | 698 | 1352 | 1683 | 1148 | 1379 | 1106 | 812 | 1066 | 1061 | 1177 | 1103 |
| 13 | 12 | 11 | 3 | 1 | 5 | 2 | 6 | 10 | 8 | 9 | 4 | 7 | |
人平旅游收入及名次 | 1695 | 5343 | 1100 | 1923 | 1878 | 1119 | 1254 | 1048 | 798 | 594 | 514 | 1347 | 1202 | 837 |
| 1 | 8 | 2 | 3 | 7 | 5 | 9 | 11 | 12 | 13 | 4 | 6 | 10 |
可见,江汉平原核心滞后区荆州和黄冈市的人平林、牧业增加值的名次分别居13个市中的第10和第8位,比较靠后;而人平旅游收入的名次分别为第12和第13,居最后2位。另一方面,江汉平原核心区的交通和重大项目布局不够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原因。由于江汉平原核心区是重要的分洪区和重要粮棉基地,全省交通和重大项目布局较少,其公路密度是全省最小的地区之一,全省多次重大项目布局都避而远之,比如"三线建设"主要布局山区和丘陵地区。此外,江汉平原核心区离武汉、宜昌和襄阳等主要大城市较远,缺乏带动力量;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导致人平资产小;有的历史基础太差,上升过难等等。
三、 江汉平原核心滞后区跨越式崛起方略
(一)加大招商和投入力度
江汉平原核心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在继续大力投资农业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二、三产业的招商和投入力度。一是农业招投入重点应是投向精细农业、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加大农业生产过程精细化方面的招投入,比如精细用水、用肥等;加大农业产品精细化方面的招投入,开发和引进优良品种,走品牌农业之路。今后的农业道路必须是规模农业,招投入要向此倾斜。二是总体招投入重点或突破口是加大对二、三产业的招商和投入力度。要以大力投资农业加工业为基础,并逐步扩展向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入。投入方向要注意与其它地区有差别性,比如农业大省的农业机械生产量本应较大,但是,2009年,湖北大中型拖拉机生产量只有0.23万台,仅占全国的1.1%,江汉平原应该利用有利条件如湖北农学院等为依托大干快上;利用水产品全国第1的优势加速水产工业化招投入;湖北工业过"重",应大力挑起轻工业重担。三是加强基础设施招投入。近年荆州包括恩施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在全省靠前,必将导致(包括恩施)交通改善带来荆州由过去发展较慢转变为在下一轮发展中走向前列,应继续加大招投入、完善利用。加大招商是增加投入的重要捷径,江汉平原核心区要向宜昌市、襄阳市等地区学习,把招商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
由于江汉平原核心滞后区过去的投资长期偏少,累计投资欠帐太大,追赶能力相对较弱,各级相关部门在今后一段时间在投资方面应给予一定倾斜。在全省的农业加工业园、农业工业化生产和服务园、农机农资产业园、农业驰名和龙头企业以及布局相关特大项目等应注意向江汉平原核心区倾斜。扶持其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港口和航空设施建设,扶持荆州轻纺工业重振雄风。要注意从政策思维做调整,从一向只对山区扶贫转向山区扶贫和特困平原扶贫相结合,逐步增加对平原滞后区的扶贫投入力度。
(二)加大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建设力度
江汉平原核心区的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建设既是薄弱环节,也是有相对优势的突破环节;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不仅能大大促进农业较快发展,也将大大惠及二、三产业。江汉平原是最有条件率先大规模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地方, 2009年,按各市州乡村劳动力人平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排序,江汉平原核心滞后区的黄冈市和孝感市在17个市州中排倒数第1和第2,荆州市排第7位。说明江汉平原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仅没有优势,还居落后水平;说明市场的引导存在缺陷,要加大推进力度。
水利既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还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调整升级特别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也就是说在下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水利应该、也将成为投资的重点。江汉平原"得水独厚",要将"水"的优势变成发展的优势。用多种方式建设水利设施,多建和完善水库、水渠,特别是要尝试建立钢管水道网,将大江、大河、水库、水渠的水精细地引向田间地头特别是缺水地区,在科学灌溉方面要有大的步伐,大力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和先进灌溉技术。
(三)加大土地使用政策扶持力度
江汉平原核心区滞后的原因,其中关键的是土地政策不利于工商业投资,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政策必须给予倾斜,制定和实行优惠的土地政策。一是相关部门增加对江汉平原核心滞后区的工商业所用土地额度。二是加大土地使用的改革和灵活使用力度。比如,对入住江汉平原核心地区的工商项目,地方政府或入住企业可以在其它鼓励开发农业土地地区开发农业土地换取工商业所用土地额度,甚至可以大力发展区域性或全省性土地使用额度交易中心,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达到全省性农业土地不减少、缓解工商业用土地十分紧缺局面。武汉市通过市场化手段"购买"发展土地的思维,十堰市大量移山扩大建设用地,昆明市大量移山建设全国第四大机场,荷兰围海建国都是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大思维和大手笔,值得借鉴。三是江汉平原核心区要加强土地内部整合。主要是通过流转、合并整合存量;通过集聚发展,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四)加大农业人口转移和城镇化建设力度
江汉平原核心滞后区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土地少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一定要从城镇化和农业人口转移方面去突破,加快利用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去促进城镇化水平。将荆州市按二大城市带规划:一是以荆州市区为核心,公安、江陵、石首、松滋的城镇布局尽量向荆州市区和主要交通带靠拢的较松散城市带,其城市人口按200万以上的规模规划,主要呈南北走向,是汉宜和襄荆线(向河南湖南伸延)的重要交叉节点城市带。二是洪湖、监利江南渔米水乡城市带,城市人口按共130万以上的规模规划,在仙洪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融合力度,以洪湖市和监利县的湖泊和长江以及湖南的洞庭湖为主要依托,布局农业园、物流园、工商业园以及可以吸引和聚集人口的具有湖北民族风格的水乡宜居园和休闲、红色旅游娱乐园,充分利用洪湖的知名度弘扬水乡梦幻特色,根据苏杭天堂水乡启示打造出鄂式天堂水乡集聚区等措施转移人口和形成城市带。黄冈市的4个江汉平原滞后县市人口多,密度大,沿长江分布并已与黄石、鄂州和黄冈市区形成有一定基础的城市群带雏形,是黄冈市未来的主要城镇化加快发展地带,有条件在接受黄冈市农业人口转移方面走在前列。
(五)加大以定位促发展的力度
定好位往往对成功起决定性作用。荆州处于生态旅游圈核心区边缘、长江经济带宜昌-荆州重点开发段、"宜荆荆"重要工业和城市群金三角区域之中、宜昌市省域副中心之旁等多个重要区位战略下,定位上要利用多战略叠加产生多赢效应。应重点融入"宜荆荆"特别是向宜昌靠拢,3市两两之间均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很易形成合力圈,使湖北目前不太成形的第二大城市群、第二大发展极和第二大省域副中心变得有力、加速成形。2009年,湖北第一极武汉的经济总量(GDP)是4620亿元,而"宜荆荆"分别居全省第二、第四和第六位,合计经济总量为2582亿元,占第一极(武汉)的56%。黄冈市几个滞后江汉平原县市的发展定位已有一定眉目,主要还是要借武汉城市圈战略进行布局,团风可继续在钢构产业群和服务武汉新港定位方面发展;浠水注重在融入和服务武汉、鄂州、黄石三大工业基地的钢材、水泥、陶瓷等优质材料定位方面发展;蕲春近年工业化奋起直追,超常发展,定位较好,应乘胜前进;黄梅要注重定位于鄂、皖、赣三省通商枢纽方面,并继续做好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工业园。
附件: